如何提高棉花收购检验的准确性

发布于 2015年8月28日

2015年新棉即将上市,棉花收购检验是棉花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棉花收购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维护棉花收购加工秩序,提升棉花品级相符率,必须强化棉花收购管理,运用信息化检验手段,不断提高检验能力和水平。基于此点,小编对提高棉花收购检验的准确性,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浅谈。

强化棉花收购管理是确保棉花收购检验准确性的基础工作。在棉花收购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棉花检验标准,全面落实棉花收购规章制度,保证收购设备和检验人员素质满足检验工作需要。首先,棉花企业要建立健全检验制度,强化棉花收购的监督管理,杜绝检验人员出现徇私舞弊、优亲厚友、违章检验等行为;其次,重点抓好棉花收购三大环节。一是安排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棉检人员担任抽样工作,并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二是根据配备好的衣分试轧机,做好籽棉收购“一试五定”、“密码检验”,避免收“人情棉”、“关系棉”。三是籽棉收购检验的品级确定要遵循小样和大样结合、籽皮结合、室内与室外结合的原则,严禁出现“粗、乱、差”的局面。

严格执行国标要求 。首先,在采摘至交售籽棉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四分”、“四快”的原则,也就是将不同用途和品质的籽棉进行分收、分晒、分藏和分售,将成熟的籽棉进行快收、快晒、快拣、快售,通过强化棉花质量管理,进而在源头处控制籽棉质量,消除质量隐患;其次,禁止使用尼龙袋、编织袋、麻袋、塑料袋等非棉制品装籽棉,并且在扎口时杜绝使用非本色棉绳。通过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宣传异性纤维混入棉花中的危害;再次,加强棉花品种前期管理工作。从品种前期的采样、检测、分析等工作入手,为籽棉收购检验提供可靠依据;最后,遵循随机性原则进行籽棉抽样,确保所抽样品的个体具备代表性,以此提高籽棉收购检验的准确性。

重视棉花质量管理 。棉花品级、质量优劣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更体现在棉花企业收购、加工、销售环节。所以,必须加强棉花品种种植、采摘、收购、加工、仓储等环节的管理。尤其在棉花收购与加工环节,纤维检验机构要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对籽棉进行抽样检验,严禁出现违规收购行为;开包检验已加工的皮棉,保证棉花内在品级与质量标识一致;建立监督检查质量管理档案,加强对收购企业的技术指导,确保原棉品质,重点排查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的企业。
提高仪器化检验棉花的准确性 。为了提高棉花收购检验的准确性,应当大力推行仪器化检验,不断增强新体制下仪器检验的公信力。首先,棉花质量检验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新体制企业在棉花分等分级、挑拣异性纤维等方面的质量管理情况,确保企业在回潮率检测、条码信息、称重、抽取样品等方面均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操作,若发现企业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必须责令其整改,按照情节严重程度落实处罚措施;其次,加大对加工企业取样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求取样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规范取样行为,并且严格落实取样人员备案制。

提高棉花检验质量 。建立健全仪器化检验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将其作为确保棉花检验工作规范化运行的重要保障,以此不断提高棉花检验水平,保证检验结果公正、客观、准确。为此,要坚持落实仪器检验制度,通过及时汇总、分析台差,查找造成不相符率的原因,从而减少仪器检查的误差。同时,还应当落实仪器化检验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信息反馈和处理,提高棉花检验的公正性。除此之外,要在棉花检验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数据查找棉花质量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棉花质量的控制。

通过以上方面的分析和了解,在整个棉花产业链中,收购检验是棉花质量控制的起点。把好这道关口,在规范棉花流通中的质量行为、维护棉花市场竞争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