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业库存连续五年增长

发布于 2016年4月6日

在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陆续出现存货高企的情况下,有部分公司开始大力控制库存,但是,仍有部分公司至今还面临着去库存的难题。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同花顺(76.200, -1.43, -1.84%)整理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4月5日,32家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自2011年至2015年的5年中,存货总额逐年上增,分别合计为185.88亿元、193.49亿元、202.59亿元、210.51亿元和222.09亿元。如果计算从2011年到2015年的存货增长率的话,2015年合计222.09亿元的存货则比2011年的185.88亿元增长了19%。

“纺织服装业的存货增长与需求环境持续低迷有关。”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精神消费、追求高性价比成为消费趋势,而互联网及电商的普及、新商业模式则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信息及选择,极大挤压了传统服装行业的生存空间、增强了服装行业的竞争。

九成公司存货过亿元

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上述32家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有28家公司的存货过亿元,占比近九成。

其中,七匹狼(10.89, 0.17, 1.59%)的库存连续4年增长。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至2015年这4年中,公司存货分别为5.66亿元、6.57亿元、7.43亿元和8.43亿元。如果计算从2012年到2015年的存货增长率的话,公司2015年8.43亿元的存货则比2012年的5.66亿元增长了49%。

据七匹狼年报显示,公司存货2015年期末账面余额合计为13.25亿元,计提跌价准备合计为4.82亿元,账面价值为8.43亿元。其中,在巨额的存货中,占比最高的是七匹狼的库存商品,其期末账面余额为9.36亿元,计提跌价准备近4亿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造成七匹狼资产减值的最大原因是存货的滞销。

七匹狼表示,2015年,公司在面临疲软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同时,也面临零售消费形势的快速变化,要求公司不断进行转型改革,在调整中寻求突破。不过,虽然公司主业商业模式亟待变革,但无法一蹴而就。

业内人士认为,七匹狼之所以出现商品滞销,一方面是线下渠道受到了电商品牌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商品屡屡被检出不合格。

出口量提升是去库存关键

有业内人士分析纺织服装业存货增长的原因是,内需市场比较低迷,是最根本的需求问题尚未解决的关系。

对此,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如果国际经济增长缓慢或又陷‘经济泥潭’,纺织服装存货则难以回归正常。”朱庆骅认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对出口的依赖度较大,出口量提升是缓解纺织服装存货高企的关键。

以产品出口为主的鲁泰A(11.27, 0.06, 0.54%)为例,公司近两年的存货相比之前也有近亿元的提升。公司在2015年的年报中指出,“2015年,纺织行业面对的外部形势复杂,比较突出的是市场需求低迷、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棉花进口配额大幅缩减等一系列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加之东南亚纺织、服装加工的快速崛起,使公司深感需求和成本的双重压力”。

鲁泰A年报显示,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73亿元,同比增长0.06%;营业利润8.41亿元,同比下降19.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2亿元,同比下降25.7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18亿元,同比下降18.02%。

面对需求和成本的压力,鲁泰A表示“推进东南亚生产基地建设”,2015年,鲁泰(柬埔寨)二期项目、鲁泰(缅甸)项目顺利投产,同时,公司还设立鲁泰(越南)纺织有限公司和越南制衣工厂项目。

公司称,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日益提高, 纺织服装的加工贸易特别是服装加工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已经确立,优势企业“走出去”成为必然。

供给侧改革利于去库存

面对需求的疲软和成本的压力,纺织服装企业该如何化解呢?

政协委员厉以宁曾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要研究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品牌国际化,把顾客的需求留在国内。对纺织服装业而言,每一个环节可做的工作有很多。纺机产业大而未强,挡不住大量企业以进口设备为自豪;终端产业大而不响,品牌缺乏吸引国人的力量;产业的短板,就是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发现短板就是发现提升有效供给的方向;用创新思维探索新需求,实现对新需求的引领,是纺织服装业深挖有效供给的富矿。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供给侧改革的推出对于纺织服装业去库存和去产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一,供给侧改革提倡进行有效投资,将促使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能计划,避免盲目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其二,改革政策表示要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完善质量监管体系,这对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有较大帮助;其三,政策还强调创新,创新是企业去库存的重要途径。”

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纺织服装业激烈竞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

对此,《证券日报》记者在与多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交流中了解道,多家公司在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有上市公司开始推出个性化订单来满足消费者的高要求。有服装上市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公司准备发展智能工厂,并开始在部分地区接受消费者个性化订单。

朱庆骅表示,市场的竞争点将从价格转向质量、创新,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在质量和创新方面竞争力更强。“国家在提出供给侧改革后,大中型服装纺织企业将因此受益,因为今后将有许多落后产能会遭到淘汰”。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