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机采棉质量

发布于 2015年10月3日

机采棉较手摘棉来说一般情况下质量较低,对纺织企业生产不利,而随着拾花人员的减少、拾花成本的提高,种植户对机采方式却愈加喜爱,而在机采棉种植过程中,由于品种、种植方式、采摘方式,甚至天气原因等各个环节,技术或管理跟不上导致机采棉含杂多、马值高、长度短,成为不争的事实。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当前人力也不允许再后退到手摘方式,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机采棉的质量问题。

经过这些年对农户种植情况的了解,从对各轧花企业的走访来看,影响机采棉质量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机采棉质量的提高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工作,同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才能完成。下面就一起了解一下提升机采棉质量的几个方面。

从源头抓质量,做好种子的培育

当前的机采棉均是将原有的手摘方式的棉花按照机采的要求进行了种植,而未根据机采棉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育棉种。由于机采棉采摘时要求吐絮率达90%以上,这首先就要求种子的质量能够满足要求。从博州现行种植的机采棉来看,均是采用“机采方式”的棉花,而不是“适宜机采”的棉花,也就是说不属于真正的机采棉。博州地方棉花种植面积160万亩,品种却高达60余种,且品种十分繁杂有鲁棉、冀棉、豫棉、湘棉、鄂棉、皖棉和新棉,以新棉为主。兵团棉花种植面积90余万亩,品种为10多个。相对来说兵团在控制机采棉品种方面较有优势,但品种的培育仍令人不满意。

应加强对种子的监督管理。各种子公司看农户种植的好坏自行育种,未考虑棉花内部质量的优劣,仅仅看产量及抗病性,导致棉花质量每况愈下。

做好田间管理,确保植株生长一致性及棉花的质量

   棉花从出苗期、苗期、蕾期、铃期到吐絮期,不可能做到所有植株完全一致,但要尽量做到在相对集中的几天内完成,这就要求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确保棉花各个生长的阶段一致性较好。如根据土壤情况控制好田间施肥、浇水、化控等等确保植株成长的一致性;根据植株生长及病虫害情况及时施药,防止因虫害影响植株生长不一致或者植株过高;根据植株吐絮情况及天气情况做好脱叶剂、催熟剂的使用,防止棉花过成熟或欠熟;采用质量较好的农膜减少机采过程中混入的异纤;控制好化纤蓬布在收购环节的使用,防止异纤的混入等等。

有效地利用气象预报指导农业生产

   现在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较高,在农业部门指导农户施药过程中应加以有效地利用。如在2014年9月博州部分农户未考虑天气变化,在喷洒过脱叶剂和催熟剂后气温下降,导致棉花未能如期吐絮,影响到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提升加工水平,确保加工质量

   当前轧花企业均承担了棉花的收购、加工、销售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把收购关,严控加工关,做好分级加工销售。说简单些就是做到“四分”和“四快”。而在“收购关”要做好分类,做到分晒,特别是机采棉要防止由于叶片色素及蛋白在堆放过程中污染棉花,降低品质。要向农户广泛宣传使用棉袋或帆布,而不能使用化纤袋或化纤蓬布,防止异纤进入场地。在“加工关”要加强人员管理,做好异纤挑拣工作,要做到分类加工,加工期间更要防止雨淋影响棉花加工质量,要根据含杂的情况适时地调整加工工艺做到因花配车,不能过渡清排导致长度损失。棉花尽量做到不同品种及质量的棉花分开加工,不要掺混加工导致同一批棉花质量差异较大。影响到棉花的整体质量,影响到用棉企业对棉花的质量信心。在“销售关”要做到快售,防止存放时间过长影响品质。要严格标注质量标识,包括异纤含量,防止引起不必要的质量纠纷。

机械化采摘速度快是优势,但也要考虑企业能否及时加工,否则堆在场中为防止焐垛,需要不停翻倒,容易损伤纤维降低棉花品质。另外堆放时间长也易造成部分叶片对棉花的污染,甚至发生自燃现象,造成安全事故。所以在采摘时最好企业、农户建立起联系机制,做到计划性采摘,防止加工不及导致棉花品质下降。

建立有效的价格浮动机制,促进企业提升质量

   农民现在种植以追求产量为主,是“以量论收入”,而不是“以质论收入”,追求的是农作物的抗病性,种植便利性,没有考虑纺织行业对棉花可纺性的需求。加工企业在收购环节就要考虑”以质论价”,以用棉企业的需求向棉农宣传种植要求,引导种植方向,形成从种植到收购均以用棉为导向的机制。用棉企业在用棉过程中,不单单是要根据棉花内在质量选用棉花,还要大力宣传用棉需求,促进以质论价机制的形成。

以上是小编通过对机采棉情况的了解谈的一些想法,也许有失偏颇,但希望能够引起共鸣,共同促进机采棉的推广,提升机采棉的质量。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