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让农民尝到“甜头”

发布于 2019年5月30日

细雨轻风万物滋,田园春色正应时。近段时间,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天府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地头一片忙碌,社员们在忙着给1700亩香妃海棠果树进行修剪、拉枝、追肥作业。

天府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称里虽然有“苗木”二字,但在2012年,合作社理事长牛占江在一次出国考察中发现商机,随后带着大家试种100亩香妃海棠,开始卖起了果子。“种香妃海棠费时费力更费钱,头几年挣不上钱,社员们都想打退堂鼓。”牛占江说,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从2015年起,呼图壁县连续4年举办海棠花节,吸引了大批游客享受田园乐趣,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也让牛占江尝到甜头。自2017年起,通过土地流转,牛占江将1700亩地全部种植香妃海棠。他告诉笔者,海棠花节引来了众多游客到香妃海棠园游玩。香妃海棠果口感脆甜,更是受到市场青睐,每公斤可以卖到50元。去年9月,香妃海棠果实现大丰收,合作社售出了近80吨果子。

笔者留意到,在大片的香妃海棠树林里,社员在平整树间的土地,每两棵海棠树之间间距较宽,这有什么玄机?牛占江笑着说,今年要在果树行间套种金丝栗瓜,当地俗称丑瓜,又称为贵族南瓜,在南瓜界也是“地位显赫”。

1700亩香妃海棠收获80吨,收入近200万元,丑瓜一公斤卖5元,每亩纯收入千余元……牛占江给笔者算了一笔增收账。“农业要增收,关键是调结构、变思路。”牛占江说,对很多农民来说,要改变多年的种植习惯并非易事。农民愿意种什么主要看效益,结构调整不仅是不同品种面积的调整,更是不同种植模式的变化。

从冬到春、从夏到秋,昌吉州按照“稳粮、优棉、强种、扩畜、精果、增饲草、兴特色”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昌吉州按照“稳粮、优棉、兴特色”的发展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东粮、西棉、中特色”的种植格局基本成型,农作物优势更加突出。昌吉州计划播种农作物740.3万亩,其中小麦210万亩、玉米110万亩、棉花200万亩、瓜菜44万亩、其他作物176万亩。

同时,昌吉州抓好以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为主的21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建设,调减山旱地小麦面积,将春小麦种植在保灌区和丰产田,扩大有机小麦种植面积,引导农户种植新冬22号、新冬18号等优质小麦品种和有机小麦,提高农户种粮效益。截至目前,昌吉州已完成小麦种植217.3万亩,其中冬小麦127.9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110万亩任务的116.3%;春小麦89.4万亩,完成自治区80万亩意向种植任务的111%。

昌吉州以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和农业科技园区为棉花优势产区,全州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各县市结合实际确定本区域主栽品种,每个县市主栽品种不超过3个,加快退出生产上有明显缺陷、种性退化、种植面积较小的棉花品种,要求主栽品种占90%以上,切实将棉花品种数量调下来,原棉一致性提上去,从根本上解决棉花品种数量过多导致原棉一致性差的问题。

此外,昌吉州建设玛纳斯至阜康“百里葡萄长廊”,巩固10万亩优质酿酒葡萄基地规模,推进“葡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加强30万亩鲜食果品基地和30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建设,推进传统绿化苗木向特色景观苗木转型,提升林果效益。稳定以番茄、红花、鹰嘴豆、中药材等为主的150万亩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

一年又一年,农业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将为昌吉州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本文出自:新疆日报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