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出炉

发布于 2018年12月20日

    中国纤维检验局近日发布《2017/2018年度中国棉花质量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2017/2018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综合质量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

《报告》显示,2017/2018年度,全国新体制棉花细绒棉公证检验涉及的产棉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0个,与上一年度持平,涉及加工企业1030家,比上一年度增长4.36%,检验量2337万包,528.7万吨,分别比上一年度增加27.35%、27.18%。其中,新疆作为我国棉花最主要产区,检验量在全国占比94.50%。

《报告》对具体质量指标进行了分析。从颜色和轧工质量来看,颜色级指标区域化差异较为明显,近年来各区域检验量占比逐渐趋于稳定,因此颜色级指标变化不大,以白棉为主,且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白棉2级与白棉3级两档。轧工质量主要集中在中档,中档及以上占比达到98.67%。从纤维长度来看,平均长度基本与上年持平,但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有所下降,其中,长度指标体现在30-32毫米长度级与28-29毫米长度级的棉花占比与上一年度相当,较2015/2016年度有大幅增加。从纤维内在品质来看,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两项指标表现均较为良好;其中,马克隆值指标较上一年度再度提升,A级占比明显增加,C2档过成熟棉占比减少;平均断裂比强度指标回升,强及以上棉花占比提高,达到28.23%。作为全国最大棉花产区新疆2017/2018年度棉花各项质量指标与上年度相比,平均长度降低0.02毫米、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降低0.43个百分点、马克隆值A+B级占比增加了1.57个百分点、平均断裂比强度提高0.13cN/tex,总体内在质量状况好于2016/2017年度。

《报告》认为,影响本年度棉花质量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产业政策、市场形势、生产环节等几个方面。

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通知》,有力地引导了棉农预期,保障了棉花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深化了市场调控的“价补分离”,实现了更精准的保本有余。同时,将棉农和棉企推向市场,立足“消费导向”引导棉农改变观念,加工企业提升质量意识。“专业仓储+在库公检”的制度措施和工作模式使棉花质量真实性得到有效增强,倒逼棉花加工企业提高棉花收购、加工质量。补贴与质量挂钩,将棉花质量意识传导到棉农,进一步从农业生产上增强了棉花质量。

在市场形势方面,2017/2018年度,受美国发动贸易战等因素影响,全球棉花产不足需,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走向平衡,中国棉花产需缺口再度收窄。随着2017/2018年度后期外部经贸环境发生较大改变,全球棉花纺织及服装产业链将进入新的调整阶段。

在生产环节,已有部分棉农注意到纺织企业配棉的需求,认识到不同棉花品种的内在纤维品质有很大区别,不再片面追求单产高、衣分高、抗病虫、色泽好的品种,开始注重棉花内在品质,棉花一致性不断得到加强。

为确保棉花加工质量的提高,保护棉花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我国棉花的整体可纺性,《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依托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和稳定预期,鼓励棉农种植高品质、高质量的棉花,引导棉花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管理的新模式。同时,《报告》还建议发挥质量大数据作用,加强棉花质量监测,促进全国棉花质量提升。

本文出自:中国质量报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