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棉机如何发力?
近期,得到国家大力支持的兵团“十二五”优质棉基地建设已经拉开序幕。建立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面积80万亩,棉花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机采棉打垛、运转、开垛机械化程度打垛60%以上成为棉花基地建设任务中的重点。
据第一师农业局负责人透露,2015年第一师机采棉面积占棉花总播面积的一半以上,采棉机总量接近240多台,这些预示着以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的机采棉正阔步向前。
解近渴:劳动力紧缺、拾花费用飙升倒逼机采棉大发展
先进的机采棉技术被称为植棉史上的一次革命。世界各国发展和研究机采棉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植棉打过的机采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兵团对机采棉的研究从1952年购进前苏联第一辆采棉机算起,也有50多年历史。
新疆无霜期与美国相比少50天以上,棉花成熟度相对不足。尽管兵团具有发展规模化种植和农业机械化的优势,但是由于发展机采棉存在设备投资大,农艺、加工等要做适应性调整等,推广起来颇有难度。10多年来,兵团始终极力解决在发展机采棉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品种、脱叶、清理加工、品级等难题,可以说兵团机采棉事业在探索中前行。
2015年,阿拉尔农场九连职工王洪彬种植的180亩棉花地早早的收完了,眼下他已经开始筹划明年的种植。而去年这个时候,王洪彬还在帮着拾花工定火车票。他说:“今年全部机采轻松多了。”
王洪彬告诉笔者,拾花工一年比一年难找,去年他是借别人家的拾花工40亩地的棉花收回家的。估计今年拾花工更难找,就全部种机采棉了。
拾花工难找,可以提前联系。王洪彬最不能忍受的是逐年飙升的拾花价格,这已成为他致富的“拦路虎”。
2014年,新疆棉花劳动力紧缺,人工拾花费平均涨到每公斤1.8元的历史记录,但收购籽棉的价格却并不高。令王洪彬没想到的是从去年到今年,棉花价格下降到每公斤七八元,而拾花费上涨到每公斤两元至两元五角不等。
王洪彬算过一笔账,一亩地产400公斤籽棉,就算机采棉扣水杂高,机采棉采收成本仍比手采棉低5角钱。他说:“还是机采划的来,手采棉以后是不会再种了。”
随着我国优质棉基地的西移,近年来新疆和兵团成为我国棉花主产区也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每年秋季,来疆的拾花大军浩浩荡荡,总人数从2002年的39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86万人,兵团引进拾花工人数达到最高峰值。新疆、兵团本土劳动力的短缺和拾花费用的飞涨,迫使兵团大力发展机采棉事业,10多年来,一批科研人员在机采棉模式上潜心研究,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使兵团机采棉发展道路越来越顺畅。从2007年开始兵团引进的拾花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实际到位拾花工25万人,劳动力富余。原因是兵团今年有1000多台采棉机同时作业,棉花机采率达到60%,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主要机械采棉区域。
转方式:职工得到实惠,团场得到效益,机采棉前景看好
不久前,兵团召开相关会议透露,今年第一师 80%棉花面积实现了机采,是兵团实现机采面积最大的师,其他植棉师机采面积都有大幅增加。职工、团场对于机采棉观念的转变源于机采棉给职工带来了实惠,给团场带来了发展机遇。
这几天,第一师十团职工吴华心情格外舒畅,56亩地的棉花四个小时就收完了,眼下正琢磨着去农场打工呢。他说:“都是机采棉给我带来的好处,要以往必须得四十多个劳动力拾两三天。”机采棉给吴华带来的不止是省心省力。他说:今年棉花丰收了,至少可以赚7万元钱,加上打工挣的,8万稳拿。”
在十团,像吴华这样多方面创收的职工大有人在。这个团的职工这样说,机采棉省事省钱,还可以腾出时间外出打工。现在啊,不让我们种机采棉还不愿意呢。十团副团长尹树斌说,现在团场职工可轻松了,收完棉花就外出打工,或者依托国际合作公司走出国门从事劳务输出,我们团每年从事劳务输出的职工就有80多人。一线职工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
以前,在植棉团场普遍有一种思想:收棉花是职工自己的事,团场没必要投入人力财力发展机采棉,再说团场也没有财力发展机采棉。多年来,这种思想一直羁绊着机采棉的前行。
随着劳动力紧缺、拾花费用的上涨,发展机采棉成为大势所趋,大多数团场也转变观念开始发展机采棉。对团场来说发展机采棉能带来什么?十团副团长尹树斌以十团为例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团场十五万亩棉花全部实施机采,除去其他综合开支及各项损失后,职工减少支付拾花费7700万元,亩增收278元;团场增收80元。可以说,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实现团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尹树斌说:“更重要的是,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职工轻松了,迈向城镇化的步伐也快了。”
机采棉是以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农艺、机械、加工清理等环节的互相配套、通力合作,更需要财力的大力支撑。第一师农业局局长王汉全告诉笔者,一台进口采棉机市场价是200万至300万元。而技改一条机采棉清理加工线需要3000多万元。第一师去年就投入2.1亿元技改六条轧花生产线,这么一大笔钱从何而来?
第一师的做法是,合理调整职工、采棉机和团场3者的利益关系。机采的职工1公斤籽棉给团场交一元的采摘费,按人工采摘费用的40%比例算。每亩地职工可节省500多元。这1元里,由团场每亩给采棉机支付125元,余下的留给加工厂,作为清理加工补偿费。这样,职工获利,采棉机有积极性,团场技改轧花厂也有了资金保障,三方都有利可图。
谋长远:机械化与攻难关双推进,建构兵团棉花产业新优势
机采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第一师农业局局长王汉全介绍,机采棉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艺、农机、加工3个方面。农艺主要突出早,品种要早熟、要适时早播、早打顶、适时脱叶;农机要与农艺相匹配;机采棉对加工环节要求更高,比如进度、水分等。
近期,兵团在第八师召开了棉花机采棉清理加工及秋翻现场会。会上一些单位做了典型发言。从他们发言中可以看出,对机采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各单位都在不断总结经验,对机采棉发展充满憧憬。
品种是决定品质和产量的关键因素。新疆无霜期短,故要求早熟品种。今年,第一师十二团10万亩棉花全部实现机采。这个团采用适合机采的中早熟品种新陆中28,并适时适温适摘早播,确保了4月苗,5月蕾、6月花、7月桃、8月絮。同时,团场通过科学化调、早打顶,积极塑造适合机采的合理株型,促使棉花早熟,今年可使棉花3级花达到90%以上。
因为无霜期短,所以新疆棉花要提前脱叶。据兵团农业专家说,脱叶质量直接影响机采棉的采摘质量,正确喷施脱叶剂是决定棉花含水、含杂率高低的关键环节,是机采棉各种问题中的“牛鼻子”。
严格采摘质量管理是保证机采棉质量的重中之重。如何严格采摘质量?今年,第一师严格执行七不采标准:即行距不符合66厘米+10厘米的模式的不采,脱叶率达不到90%以上的不采;吐絮率达不到95%以上不采;棉珠倒伏严重的不采;田间清理不彻底的不采;提前回收滴管带的地块不采。第一师十二团还建立了原棉模块信息卡,实行籽棉质量倒查制度,确保籽棉收购质量。
棉花的清理加工是决定棉花质量的关键步骤。在追求早熟、科学脱叶、严格采摘的管理的基础上,植棉团场纷纷在提高加工等级上下功夫。
十二团多年来致力于棉花全程机械化,先进的生产力提高了棉花品质。2000年,率先在第一师发展机采棉,并建立起第一条机采棉加工生产线。从2005年到2014年,团场累计投资1.8亿元对两个加工厂的5个车间进行全面更新改造。改造后的5条生产现全部配备了籽棉打模、运模和自动开模、异性纤维清理、烘干、加湿、打包、皮棉公检、塑钢带自动捆扎等设备。2011年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美国乌斯特智能化在线监测系统,今年还引进了能降低含杂率0.5%至0.8%的皮棉清理机。近年来。先进的设备确保了这个团的皮棉加工等级平均达到了2.5级以上。
正如王汉全所说:“农艺、农机、加工等问题解决好了,互相配套了,机采棉的发展肯定会再上一个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