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三观机采棉

发布于 2015年9月21日

大渊博丨数据分析

机采棉手摘棉,顾名思义就是在棉花成熟后,一个是用机器采摘,一个是人工采摘。
相较于手摘棉,机采棉更具流程化,种植加工纺织一环扣一环。下面小编带大家从三个不同的视角看看二者的不同。
视角1:棉农

QQ截图20150921130508

(数据略有出入只作为参考)
机采棉比手采棉成本按每公斤节约0.47元计算,每亩机采棉平均产量 350公斤 ,每亩节约成本164.5元,当然,根据产量的不同,市场的不同,小编认为这个数据并不准确,但足以说明机采棉的成本相较要低很多。
那既然机采棉如此节约成本,这种技术不是应该早就普及了吗?
根据小编的了解,地方的棉农基本不怎么考虑机采棉。
原因如下:
1规模问题。
(这点,可能在新疆不存在,但是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棉户以小地块居多,不利于采棉机作业。)
2产量问题。机采棉比手摘棉的种植密度低
(棉花的种植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脱叶,中国棉农为了追求产量,种植密度达到240000株/公顷,这种密度手摘棉还好,但是机采棉作业时就会出现叶子挂在枝上掉不下来的情况)
3价格问题。
(小编在这给大家举个去年的例子,北疆伊犁奎屯地区轧花厂手采棉到厂价在6.2元/公斤,机采棉到厂价在5元/公斤)
4销售问题。
(小编可以这样说,如果地方一家棉农他种植机采棉,而周边的轧花厂都不收机采棉,或只能加工手摘棉,那他的棉花要往哪里拉呢?)

 

视角2:轧花厂
1加工问题
(对于轧花厂来说,想要加工机采棉就得有一条专门的生产线。大家肯定想得到,机采棉并不像手摘棉的采摘过程那样仔细,这样含杂问题便成了首要问题,加工时要比手摘棉多一到两道程序及设备。)
2短纤维,地膜
(因加工特性,机采棉的清杂过程会打断一些棉纤维,产生一定的短纤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皮棉的质量,还有的机采棉在机器工作时会非人为的带入地膜(异纤),对于下游的纺企来说无疑是不愿接受的。)
小编认为,这对于曾经只加工手摘棉的加工企业无疑是不愿意去尝试的。但当然凡事无绝对,要是利润大,小编觉得,这些轧花厂还是会纷纷增设机采棉生产线的。

视角3:纺织厂
1杂质数、杂质面积
(这些杂质对纺纱伤害很大,也提升了纺纱成本,尤其无法纺60支以上的中高支纱。而杂质面积对棉纱制成率和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2短纤维率、长度整齐度、
(是指长度在16㎜及以下的纤维占总体的百分比,短纤维对棉纺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纤维品质造成棉结、增加落棉、形成浮游纤维影响纤维变速、伸出纱体形成毛羽、影响条干均匀度等方面)

纺织企业尤为重视这些数据,小编不是很专业,还有很多数据,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就算列举了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可以确定的是,棉花的综合指标是手摘棉优于机采棉一个档次的。

既然机采棉有诸多不好那为什么还说机采棉是将来的趋势呢?小编带大家算算拾花费(假设去年新疆所有皮棉都是手摘的,那么……)
4164042吨(去年新疆皮棉总产量)×3(衣分)×2000(拾花费/吨)≈250亿

小编总结:总之未来几年机采棉在中国将呈快速发展态势,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将是机采棉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多数纺织企业和加工企业应当尽快适应机采棉这一原材料市场供应的变化。反观上游的棉农也应当从机采棉的选种,种植,育种,棉地管理到最后的采收等环节下功夫。因为小编听说三年收储,很多棉农为了追求高产量不管别的,而2014年不再收储以后,所有环节都延续以前的,只有最后采收时使用机械作业。这并不是真正的机采棉。

大渊博编辑丨小泽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