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纺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于 2018年3月27日

3月19日-23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在新疆自治区经信委支持下,分成五个小组对200余户棉纺企业进行了调研,覆盖全疆各个棉纺产业地区。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发展规划,了解新疆棉纺产业发展状况,为新疆纺织行业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一、行业运行及发展规划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涉及到棉纺企业240家,截至2018年3月,已建成产能的166家企业,共计大约1446万锭(折算)。

原料大部分为新疆棉、小部分为粘胶。产品以环锭纺、转杯纺为主,仅有5家企业有涡流纺,多为订单化生产,主要为中低支纱。石河子等棉纺织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产品档次相对较高,正逐步向精梳、紧密纺、紧密赛络纺等方向良性成长。部分建厂时间较长的企业正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提高产品水平、减轻对操作技术水平的依赖,发展的意识良好。用工方面,大部分企业反映维吾尔族工人工作效率较低、新员工培训成本高、熟练工流失率高的情况。

二、棉纺投资对新疆的发展贡献

近3年棉纺织行业大步进疆以来,对维护新疆的稳定、促进就业、经济发展、推动产业链投资、拉动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有效拉动了当地就业,为新疆维护稳定做出贡献

除棉纺企业解决就业外,棉纺投资建设对促进间接就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据介绍建设一个30万锭的先进棉纺厂,先后涉及建筑工人约3000人,投产前后也将对地方物流、餐饮、贸易,尤其是产业链的拉动有较大促进。

棉纺产业建设为很多当地人提供劳动岗位,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部分地区(如阿拉尔)还吸引了大量内地劳动力进疆务工,利于各民族间相互交流,为新疆维护稳定做出贡献。

2、多方面拉动大量投资

自新疆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业以来,内地棉纺龙头企业几乎都在新疆有投资,吸引了大量资金。以巴州为例,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巴州各类纺织服装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4.09亿元,其中,化纤类10.96亿元,纺织类193.56亿元,印染类0.9亿元,织造类6.12亿元,服装类9.93亿元,产业用及其他10.03亿元,基础建设投资近60亿元,2014至2017年期间全州累计从业人员28906名。

很多园区周边还建设了保障性住房、学校、幼儿园、综合市场、医疗服务站、诊所、商业街等,改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居住环境,同时也拉动了交通、建筑、物流、服务等行业的就业。

3、增加原料就地转化率,有效促进产业链的延伸

据走访企业了解,棉纺企业生产加工中,新疆棉花用量超过90%,促进了棉花的就地转化率。石河子市是新疆重要的优质棉花产区,该地区棉纺织工业的产业链也日趋完善。虽然纺纱仍是主要环节,但纤维染色、筒子纱染色、织布、坯布印染及后整理等下游延伸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某企业在印染环节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可实现活性染料、助剂、无机盐分的分层沉淀并回收利用,促进了当地产业链协调发展。五家渠地区棉纺行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企业并纱、倍捻线的加工。

4、增加当地税收

所调研地区招商引进了部分内地大中型棉纺企业,作为重要生产基地为内地企业提供纱线,成为当地纳税大户,比如某企业2017年纳税1688万元,增加了石河子地区税收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

1、员工流动性大、培训压力大

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员工流动性大,给企业培训带来很大压力。当地少数民族员工由于生活习惯、观念不同于内地员工,短期时间对纺纱织造倒班制生产较难适应。部分人员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有待增强,且季节性流失明显。从南疆转移至北疆就业的工人还存在语言障碍、技术基础差等问题,能顺利稳定就业的人数占少数,但正式入职后稳定性好。

2、缺乏流动资金,融资难

信贷机构对纺织企业发展缺乏信心,企业贷款难、融资成本高、贷款期限短的现象普遍存在,且融资方式单一。流动资金不足正成为决定中小型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企业正通过寻求合作伙伴的方式增添新动力。规模以上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量大,融资问题关系到企业能否稳步良性发展。期待拓宽纺织企业融资渠道。

3、各项补贴落实进度缓慢

政策补贴作为吸引企业进疆的重要因素之一,时刻受到各方关注。初期落实到位,为企业发展带来很大信心,但近一年来,部分地区陆续出现延迟发放的现象,在企业本就流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一部分不可预见的“冻结资金”,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其中,中小型企业更加依赖国家政策支持,受影响相对严重。

4、产品种类单一,存在同质化竞争隐患

在疆投资企业产品多以中低支纱为主,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受配套、运距、环保、劳动力等因素影响,新疆纺纱企业有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将会拉低行业整体利润。

5、空档期买不到合适的新疆棉

依托于新疆丰富的棉花资源,企业产品基本以纯棉纱为主。但因运费较高,性价比低,新疆企业一般很少竞买国储棉,在6至7月新旧棉花空档期,尤为突出。

6、产业链配套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

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上游的纺纱环节,下游织布、针织、印染、服装、家纺等产业承接较少,尚未形成规模。后道产业基础薄弱,使得纺纱产业距市场位置较远,货运距离长、运费高,产业链配套、产品结构有待完善。

四、发展建议

1、新疆棉纺产业政策支持延续性

新疆将会减少政策对棉纺产业倾斜力度的消息愈演愈烈,企业对此深表担忧。大多数小型企业生产一些低支常规产品,依靠新疆的补贴政策维持运营,如果相关运费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一旦失效,该类企业很难继续维持。有企业代表表示,如果棉纺产业政策调整过于频繁,不仅会动摇现有企业坚持下来的信心也会对将进入的后道产业有不良的影响。希望政府能够保证相关政策的延续性,充分发挥新疆区位、资源,盘活棉纺存量,实现棉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呼吁“高征低扣”改革尽快落户新疆

“高征低扣”问题已在全国9个省市得以解决,几乎涵盖了棉纺主要地区,新疆作为近年来纺织发展的热门省份,却迟迟未加入税改大军。棉纺行业作为薄利行业,解决“高征低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政策如若实施,利于进疆投资企业更好的落地生根。还有企业代表认为尽快在新疆落实才能让进疆企业公平的与内地企业竞争。

3、加大对企业培养员工的支持力度

由于新疆人口结构的特殊性,纺织企业为了留住工人,正积极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包括提供单身宿舍、夫妻房,开设清真餐厅等;为了鼓励工人积极性,增设全勤奖、张榜工人工作绩效等;对待少数民族员工,企业不仅指导操作技能,还承担起教学汉语和生活技能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投入成本远超过政府补贴的数额,希望未来对员工培训提供更多支持;

企业同时希望政府能在工人安置方面,如住房、幼儿园、医院等园区公共配套设施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共同为员工提供更踏实的生活环境,利于员工就业稳定。

4、明确补贴的落实渠道和期限

调研中企业反映对引进人才、语言培训补贴等政策的申领渠道不太了解,有些手续过于繁琐,补贴兑现困难,希望政府各部门之间能加强沟通并宣传到位;明确补贴落实期限,方便企业合理安排资金,增加在疆企业安全感。

5、纱线运输补贴与品质挂钩

目前出疆纱线核定补贴,以支数划分,有企业反映,希望对于补贴政策能够进一步的细化,产品档次为标准(比如增加强力、条干等指标),扶持政策差别化,按“高品质、高补贴”核定,鼓励向高品质纱线的生产倾斜,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更好的发挥原料产地优势,也利于吸引高端纺织服装产品、品牌进入。

6、设立棉花国储库

每年6~7月新疆棉花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导致棉纺企业需要到内地购买棉花来维持正常生产,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针对该现象,希望当地能建立棉花储备库。

 

出处: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