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机采棉示范推广 开启棉业新时代

发布于 2017年12月29日

棉花是阿克苏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支柱产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多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地区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水平稳步提高,以棉花高密度栽培、高效节水膜下滴灌、棉花全程机械化等重大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棉花面积稳定在700-800万亩,拉动棉纺、加工、运输、储运等多行业的连动发展,进一步巩固了阿克苏地区作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的优势地位。但近年来随着棉花生产成本快速上涨、季节性生产用工短缺矛盾突出等问题,植棉效益受到明显抑制,尤其是棉花采摘成本过高、劳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地区棉花发展战略的“瓶颈”。在此背景下,棉花机械化采摘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必须突破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棉花增产增效的重要手段。

为全面了解地区机采棉发展情况,根据地委委员尼牙孜·阿西木的安排,10月9日-15日,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抽调技术人员分东西两片,赴阿克苏市、阿瓦提县、沙雅县、新和县等四个县(市)及第一师八团、幸福农场等地,采取座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就机采棉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兵团第一师发展机采棉的主要经验和做法进行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地区机采棉示范推广概况

地区于2011年开展机采棉模式试点种植,2012年正式启动棉花机械化采摘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截止目前,虽然只有7个年头,但发展过程波澜起伏,可简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试点期(2011年)

2011年,地区在阿克苏市试点机采棉种植模式,当年种植1万亩,并在哈拉塔镇金田农场召开棉花机械采收现场会。10月-11月,地区农业、农机部门分别组织各县(市)有关工作人员到农一师各团场观摩调研,制定机采棉生产技术实施方案,指导县(市)制订方案、购买采棉机、改造播种机、改造(新建)加工生产线等工作。

第二阶段:系统推进期(2012年-2013年)

2012年,地区确定在阿克苏市、库车县、新和县、沙雅县、阿瓦提县等五个县(市)示范推广机采棉。为推进机采棉发展,2012-2013年,将机采棉推广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内,制定了考核办法,对各示范县(市)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

2012年是地区大面积推广机采棉的第一年,共争取自治区机采棉发展专项资金520万元,机采棉总投资达1.29亿元,分别在阿克苏市、阿瓦提县、库车县、新和县、沙雅县五县(市)推广“精量播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带状式)+节水灌溉+病虫防治”综合配套技术机采棉面积21.22万亩,主要品种为新陆中36、新陆中47、中棉40等。各示范县(市)出台了一系列机采棉优惠政策,将新购置的机采棉播种机、采棉机(国产)、打药机纳入补贴范围,举办机采棉培训班12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大户1300余人次,更新机采棉播种机522台,订购采棉机16台,新建或改造加工生产线6条,实现了当年示范推广种植、当年机械采摘、当年加工销售。

2013年,在政府推动、政策资金扶持的共同作用下,地区机采棉得到快速发展,地区农业部门争取自治区专项机采棉资金600万元。特别是地委、行署高位推动,与兵团第一师开展兵地机采棉技术推广合作项目,地区领导尼牙孜·阿西木专员亲自赴阿拉尔洽谈,在阿瓦提建立5万亩机采棉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地区完成机采棉标准化种植模式32.88万亩,主要品种为新陆中36、新陆中47等,实施机采面积11.12万亩。各县(市)落实采棉机(购置或租赁)24台,新建或改造加工生产线11条。机采棉工作系统化整体推进,从播种到管理到脱叶、从种植到收获到加工、从认识到机械到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完成了体系构建。

第三阶段:低落期(2014-2016年)

2014-2016年期间,虽然地区积极争取自治区优质棉基地提升工程项目,采取对阿瓦提县、沙雅县发放采棉机,对阿克苏市、温宿县等县(市)棉花加工厂机采棉清花设备给予补贴等形式,鼓励各地发展机采棉,但由于纺织企业对棉花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受机采棉效益不突出等因素影响,尤其是机采棉种植户与收购企业之间因水杂问题、价格问题矛盾重重,机采棉交售难成为限制地区机采棉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植棉户对发展机采棉的热情不高,仅零星种植大户在自行发展。因此,虽然机采棉标准化种植模式得到推广,但机采面积明显下降,每年仅维持在7-8万亩左右,机采棉发展进入低迷期。

第四阶段:爆发增长期(2017年)

2017年,受拾花工难寻影响,各县(市)政府加大对机采棉扶持力度,棉花生产企业、私营农场、植棉大户发展机采棉积极性空前高涨,地区机采棉发展呈爆发式增长。据调查,地区棉花机采棉种植模式面积已达到75.31万亩,各县(市)拥有大型采棉机数量58台,目前正大面积实施机采作业,预计阿克苏市2万亩、库车县1.5万亩,阿瓦提县8.5万亩、沙雅县12万亩、新和县8.2万亩,包括未统计在内的零星机采,全地区预计将达到40万亩左右的机采面积;目前地区收购、加工机采棉的加工厂有28家(其中阿克苏市10家,沙雅县13家,新和县2家,阿瓦提县3家),年生产加工能力84万吨,正在投资建设本年度计划投产使用的3家,计划新建的2家。

机采棉发展历程中第一至第三阶段发展的特点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生产企业、私营农场、植棉大户、合作经营组织被动参予,基本形成了一套初具雏形的机采棉生产技术系统和发展模式,但要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四阶段转为政府引导与私营农场、植棉大户、合作经营组织积极发展并重,尤其是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大量涌现,机采棉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以阿瓦提县为例,该县积极吸取、引进周边团场机采棉生产管理技术和经验,从财政资金中拿出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机采棉技术推广和配套机械补贴,通过制定机采棉优惠政策、选派专人跟踪技术指导等方式,引导和激发棉农种植机采棉的热情;基本农户、私营农场、植棉大户等民间组织积极响应,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市场化运行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装备、技术、资金、加工、销售、信息等方面优势,推动了当地机采棉的发展,该县今年种植机采棉模式26万亩,现有3条机采棉加工生产线,预计机采面积8.5万亩,并在鲁泰丰收棉业进行了长绒棉机采试采,积极探索机采棉新领域,现全县已收购机采棉4千多吨。

二、当前大力推广机采棉的意义及有利条件

棉花机械化采收想要得到大面积推广,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劳动力成本要足够高,如果人工非常便宜则没必要使用机械采收;二是棉花产量要足够高,否则如果机采成本占了收成的很大比例,则无人会用;三是实行规模化种植,棉花吐絮采收期一致,目前在阿克苏地区这三项条件基本已经满足。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地区棉花种植进一步向优势、高产棉区集中,据地区农业局测产,2017年地区棉花种植面积达790.89万亩(细绒棉面积676.81万亩,长绒棉面积114.08万亩),总产100.44万吨,单产127公斤(细绒棉132.78公斤,长绒棉92.67公斤),单产和总产再创新高,加之机采棉模式大面积种植,机械化采棉技术及工艺相对成熟,硬件配套趋于合理,已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条件,机采棉全面取代人工采摘的时代正加快到来。

(一)机采棉生产成本下降、效益提升

随着人工拾花价格连年上涨,加上拾花工寻找,管理等隐性成本不断上升,机采棉成本优势更加明显。一是机采费用下降。2012年地区推广机采棉之初,棉花机采费用为280元/亩,目前180元/亩(如需加包需加打包费60元),北疆石河子、沙湾县等地已下降至120元左右,随着采棉机保有数量的增加,机采费用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二是新式机型采净率有所提高,减少了挂枝棉、落地棉、青铃的损失率,采净率可达90%以上。据了解,北疆目前机采棉较手采棉亩效益增加可达到400元以上,第一师可达到280-300元,地区各县(市)在220元左右。

由于棉花种植面积较大且长期依赖手采,阿克苏地区每年需从疆内外召收30万拾花大军,才能完成采摘工作。近年来,内地劳动力市场发生较大变化,外来拾花工人数逐年减少,疆内拾花工的流动因社会稳定等原因也受到较大影响,每年的棉花采摘季,棉花种植户为寻找拾花工可谓“费力又伤神”,“拾花难、拾花贵”“拾花工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瓶颈”。以亩产籽棉350公斤为例,亩生产总成本2150元(大户),按籽棉7.3元/公斤,拾花费2.2元/公斤计,仅人工拾花费一项就达到770元,占到棉花总产值的30%,生产总成本的36%。机采棉可以解决拾花劳力缺乏,拾花费用剧增的现实问题,棉花机械采收已成为市场的选择、农民的期盼。比如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种植大户李晓林,种植了1700亩棉花,他说以前拾花需要雇200个人,捡上六七十天,还得接送、包吃包住,成本太高了,今年用采棉机采的话一个星期就采完了,今年要用机采,以后也一定要用机采。又比如新和县玉奇喀特乡农民买买提·阿不拉,今年种了140亩棉花,他说今年拾花工太难找了,他的棉花用机采的话一天就能采完,坚决要用机采。

(二)机采棉种植模式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2年起,地区将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作为发展机采棉的基础性措施,大面积推广10+66cm的行距配置,2017年各地共推广10+66cm模式面积70万亩,12+64cm、4+72cm和76+76cm模式5万亩,播种的行距配置和精度基本能够满足棉花机械采收的要求。实践证明,机采棉种植模式是一种结合“精量播种+机采棉+高密度栽培+节水灌溉+病虫防治”,突出“矮、密、早”的种植模式,大部分机采棉田做到了适期早播,在4月5—15日内完成播种,在7月1—10日内完成打顶,较非机采棉田提早4-5 天,较其他栽培模式具有霜后花少、高产的优势,是农机、农艺结合的成功案例,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在播种环节就受到普遍欢迎,成为棉花机采技术能够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基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基本农户虽然没有采用机收,但采用了机采棉种植模式,阿瓦提县塔木托格拉克乡10大队农民艾买尔江买买提说:这个模式大家都在种,播种机都是这个样子的嘛,比别的模式好管理,还增产,以后还可以机采,我们都喜欢。

(三)采棉机拥有量增长迅速

据资料,“十三五”期间新疆棉花产量总体将保持在380 万—450 万吨之间,如果全部采用机采棉,理论上需要采棉机2400—3000台。2015年,新疆兵团和地方的大型采棉机数量已达3000台左右,能够满足新疆“十三五”期间全部机采棉的要求。至2017年,阿克苏地区主要植棉县市棉花生产企业和合作社自购采棉机数量58台,较2012年多出42台,其中仅阿瓦提县冠宇农机合作社就拥有最新型的单台价值530万元的美国约翰迪尔7760大型采棉机11台,此采棉机可一次完成采收和打包作业,方便拉运和交售。目前采棉机在南疆与北疆之间,兵团与地方之间跨区作业已成常态,采棉机数量充足,通过市场调节,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要。当然,供需环节的衔接,仍需要政府有关方面的有效引导、协调和组织。

(四)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猛并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县(市)围绕机采棉兴起的各类机采棉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为机采棉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如阿瓦提县阿依巴格乡草原河新村共有棉花9600亩,2016年机采面积仅300亩,2017年与库尔勒金德高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2300亩机采棉服务合同,金德公司免费提供棉种、播种、化学脱叶、机采、拉运服务,采收后每公斤按低于10月1日-20日市场手采棉均价2元的价格全部收购(2元包括:籽棉每公斤种子费0.12元,播种费0.07元,脱叶剂和脱叶作业费0.15-0.18元,机采费0.6元,拉运费0.12元,另有机采棉与手采棉销售差价约1元)。与手采棉相比,农民既节约了大量劳力和成本支出、省去了雇用拾花工带来的诸多不便,还能实现种棉收益显著提高。又如沙雅县新源棉业、新和县永红棉业,也采取为农民免费提供棉种、播种、化学脱叶、机采、拉运服务,棉花机械采摘后公司按低于市场手采棉2元价格收购。除此之外,还有围绕机采棉提供不同服务的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不同的服务内容收取相应服务费用,如沙雅县有专门提供机采棉喷施脱叶剂合作社,可提供无人机或机械牵引的化学脱叶服务;阿瓦提县、阿克苏市有合作社专门提供脱叶、机采、拉运服务,收取每公斤籽棉0.9-1元的服务费。这些服务形式的出现,对推动地区机采棉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一师推广机采棉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据了解,2001年开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采棉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2014年第一师种植机采棉就占到棉花种植面积的85%以上,虽然2016年因品质原因机采棉面积有所下降,但2017年迅速恢复至90%以上,显示了一师在机采棉种植、采收、储运、加工等方面强大的组织能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特别在机采棉品种选择、种植方式、栽培管理、水肥一体化、化学调控、脱叶催熟、机械采收、质量控制、贮运加工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熟经验,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且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地区发展机采棉,可通过对一师的考察观摩、学习交流、聘请专家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借助兵地融合发展相关政策,为地区发展机采棉提供有效帮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棉农的土地面积小且分散,不利于机采棉技术实施

机采棉田对田间基础设施、道路、桥涵的宽度和承重能力、电线等要求较高,实行机采的条田应当选择地块规整、地表平坦、土壤肥力适中、盐碱小、便于灌溉、有节水灌溉设施、长度在300-800m、面积最好在100亩以上,适合大型机械作业,电线高度在6米以上的区域种植。兵团和北疆发展机采棉较早,条田面积大,地块平整度高,道路、桥涵等基础设施也较为配套,适合大型机械进地作业。相比而言地区则种植较为零散,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差,各县(市)普遍存在着基本农户地块小、土地平整度差等问题,棉花种植区条田间、条田内道路、桥涵都比较狭窄,大型采棉机根本无法通过;基本农户多为一块条田内多户种植,实施机采后产量无法区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果棉间作地,大型采棉机无法进地。目前地区范围内能够实施机采的多是基础条件较好的棉花生产企业,如阿瓦提县鲁泰棉业、沙雅县新垦农场、阿克苏市金田农场等。实施机采棉田田间基础设施改造前期资金投入大,如需平地、整地、修整道路等,须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作为大户可以承受前期资金投入,但基本农户无力承担。在调研中,有些农户说,我也想用机采,可是我的地小,采棉机都进不来,要是政府能给解决就好了。

(二)缺乏优良的机采品种,机采棉的品质、等级低

品种因素是直接影响到机采棉品质、等级和效益的最关键因素。在一师幸福农场、阿瓦提县华孚恒丰公司、阿克苏市荣鑫棉花加工厂等几家棉花加工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近几年地区棉花品质不断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下跌和销售困难情况,主要表现在棉纤维主体长度和整齐度下降、马克隆值偏高、断裂比强度下降。手采棉尚且如此,机采棉经过籽清和皮清后,品质下降问题更为突出,为下游纺织企业所抵触。第一师在棉花质量控制方面相对严格,在2015、2016年也一度因机采棉质量问题出现严重滞销情况。

对上述问题,普遍反映的原因是棉花品种问题,一是棉花品种不适合机采。各县(市)机采棉的种植,都几乎使用手摘棉的棉种,如沙雅县采用新陆中50、66、46、80,新和采用新陆中67、54,阿克苏市采用新陆中54、新陆中37,阿瓦提长绒棉采用新海21、新海45等,虽然按照机采特定的行距、株距要求播种,但生长期间也是手摘棉的管理模式,只有最后采收时使用机械作业,因此加工后纤维整齐度、一致性下降问题突出。二是在品种选择上差异较大。由于农户种植规模小,在一个条田中可能存在多个品种,由于不同品种成熟度的差异,一方面造成部分棉花减产、品级下降,另一方面机采后造成绒长不一致,影响机采棉的品质、品级,造成轧花企业一个批次棉花的统一性没有保证,影响棉农和轧花企业双方的积极性。三是重产量、轻质量。各地近几年的棉花主栽品种大多是成熟相对偏晚,产量高、衣分高但内在品质较差,在机采过程对棉花纤维长度有损耗,加工过程中经多道皮清、籽清后也会有0.1毫米至0.3毫米的折损,与目前纺织企业对高品质棉的要求不相吻合,造成滞销。

针对这一情况,2016年起第一师对品种选择和布局进行了大幅调整,一是注重品种的内在品质,对主栽品种进行了优选;二是减少了品种数量,全师主推金丰源自育“双30”(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0毫米,断裂比强度30.20厘牛/特克斯)品种J—206—5,棉花品质明显好转,机采棉加工后主体长度基本能保持在28mm以上。而相对于地区而言,品种多乱杂的现象十分严重,而且缺乏第一师那样的统一管理体制,因此,机采棉品质问题更加突出。比如阿克苏市金田农场负责人介绍说,都知道机采棉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代替我们传统人工的好东西,但这几年不种机采棉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好的机采棉品种,棉花加工后纤维长度在28毫米以下,纺织厂不收,今年刚引进了新品种J—206-5,试种了500亩,准备进行手采和机采的对比试验,如果品种合适以后还是要发展机采棉。

(三)机采棉配套栽培技术不到位,影响到机采棉效益

除品种因素外,栽培技术不配套导致的棉花成熟偏晚、吐絮集中度差、机采时青铃多导致产量损失大,含杂率偏高等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机采棉种植效益和机采后的加工品质。一是部分机采棉田播期偏晚,因机采棉种植区多为相对偏远的种植大户,由于水源问题未能采取冬灌,翌年春灌时因来水较晚,无法按期播种,导致棉花生育期推迟。二是“促早”栽培技术落实不到位,水肥调控、化学调控、及早打顶等措施滞后,因片面追求高产,水肥过旺导致棉花植株高大,棉田荫蔽,容易导致棉花贪青晚熟,喷施脱叶催熟剂后,脱叶速度慢、脱叶效果差,给机采造成困难甚至无法实施机采。2013年地区农技中心就制定了《阿克苏地区机采棉栽培技术规程》并做为地方标准由质监局进行了发布,但实施机采的基本是地处偏远农场和种植大户,影响范围有限,标准落实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

(四)化学脱叶技术掌握较差,影响到机采棉产量

一是脱叶剂喷施偏晚。温度是影响脱叶效果的重要因素,据研究,喷药后10天的日平均温度需>20℃、最低温度需>12℃,在我区通常在9月15日左右。今年部分种植机采棉农户对此要求认识不清,担心喷施过早影响产量,实际喷药时间多在9月22日以后,造成脱叶效果不理想。二是施药机械多不配套。今年地区农技中心对无人机喷施脱叶剂技术进行了大量试验和示范,各地成立了多家公司或合作社提供无人机喷药服务,实践表明无人机施药在麦田化除、果树病虫害防治、棉花喷施缩节胺化学调控方面效果良好,但在喷施脱叶剂作业上多数农户反映效果不好,主要是药液量不足(每亩仅0.8-1kg),而机械喷施一般可达40公斤以上,药液量不足导致棉株中下部叶片着药量不足,脱叶效果欠佳,同时部分地面喷施机械由于机型老旧,雾化程度和穿透力较差,棉花中下部着药量不足,也严重影响了脱叶效果。三是催熟剂随意过量使用,造成棉籽不饱满,影响产量。本次调研中发现,第一师八团、幸福农场等喷洒脱叶剂后产量损失控制在6-8%,而地区各县(市)产量损失则在8%—10%之间。

(五)采净率不理想,增加了生产成本

采净率和棉花株高、采棉机作业速度、天气等原因有关。第一师对采净率要求在93%,其采净率较高的原因:一是机采作业速度控制在130-150亩/天。二是机采棉棉株高度基本一样,棉花平均株高75-80cm,株型紧凑,适合机械采收。比如在一师八团,通过早播、早打顶(6月25日打顶)、水肥一体化控制等措施,相邻条田棉株株高基本一致,相差不到5厘米,产量相差不到1公斤,霜后花较少。三是推广适宜机采品种,田间落地棉、青桃较少。四是在棉花自然吐絮40%时喷施脱叶剂,脱叶效果好。而地区各县(市)由于品种选择不理想、促早措施未落实等原因,采净率不是很理想,比如有的地块青桃集中在倒一、倒二果枝,需要机采两遍,采两遍的费用为240-280元;有的地块棉株下部果枝的棉絮未采上,需要人工清田;有的地块落地棉较多,机采过后地里白花花一片,多的可达30-40公斤/亩,也需要人工清田,增加了生产成本。

(六)配套设备设施不足,影响到机采棉的加工、销售

种植环节,要保证机采棉播种质量特别是交接行距的准确性,必须采用大型播种机具及动力设备,因播种机具价格相对不高可通过改装或购置加以解决,而打药机质量性能较好的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目前的保有量还十分有限;机械采收环节,虽然对国产采棉机的购置给予一定数额补贴,但对进口机型没有补贴;加工环节,目前地区有棉花加工厂173家,除28家加工厂外,各棉花加工企业主要还是以收购手采棉为主。在一师调研时了解到,棉花加工厂在原有加工手采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机采棉清花设备投资一般在150至200万元,如果需要扩建场地投资额还要增加。由于国家对机采棉加工设备购置的补贴有限,不足部分设备投资与加工成本由企业承担,目前棉花加工厂都是个人承包,追求最大利益,加工企业既要考虑资金筹措问题,还要考虑投资回报问题,另外加工经验不足,加工出的棉花品级下降,经济效益不好,使得加工厂缺乏收购机采棉的积极性。

(七)农、企矛盾仍然突出,影响农民机采的积极性

机采棉推广中大户、合作社和采棉机手积极性高,轧花厂和纺织企业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机采棉节省费用完全由种植户受益,未考虑清理加工线改造、加工成本增加与销售环节差价以及纺织企业成本上升(或效益下降)等因素,整个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因此,机采棉种植户与收购企业之间因水杂问题、价格问题的矛盾成为机采棉发展环节中最突出的焦点问题。一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机采棉等级标准,现行普遍的做法是沿用手采棉的标准来确定机采棉的等级,机采棉的质量和等级的评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机采棉定级普遍定得比手采棉低1-2级,今年地区各县(市)棉花收购价格7.3元,机采棉收购价格在6.25元左右,差价在1元左右。二是地区推广机采棉,主要是学习兵团第一师的经验和做法,由于现行棉花质量标准(水分8.5%,杂质率2.5%)并不适合机采棉,目前第一师的棉花加工厂原则上执行“双12”标准,在收购中机采棉水份一般不超过12%,杂质含量在12—16%,扣杂率相对偏高,而地区有的加工厂扣除水分和杂质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5%和18%,加之有些棉花加工企业在扣除正常水杂、降低等级外,还要压价,棉农很难承受。三是在棉花收获过程中,有的种植户一味追求产量,棉花贪青晚熟,造成采收时杂质多、颜色级差、甚至在交售棉花中出现掺杂使假等问题,部分收购的籽棉不符合机采棉加工的最低要求,造成皮棉加工质量差,企业不愿意收购机采棉。四是机采棉收购点相对较少,农户交售不便且运距长,增加成本也易产生价格矛盾。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措施,推动机采棉健康发展

机采棉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业、农机、水利、财政、发改、质监、国土等部门,农户、轧花企业等各方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一是建议制定地区机采棉发展规划,确定今后五年地区机采棉发展目标、步骤和配套措施。建议组建由地区领导担任组长,农业、农机、水利、财政、发改、质监、国土等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的机采棉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地委农办,内设工作协调组和技术指导组,强化工作措施、细化工作责任,对机采棉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指导,同时建议将机采棉推广纳入2018年度地区农业工作绩效考评内容,强力推进机采棉发展。二是积极开展配套服务。农业、农机、种子、农技等部门在机采棉生长发育和生产管理的重要节点期,开展巡回技术、管理服务工作,从备耕春播开始,对每个机采棉主产区开展全程跟踪式技术指导服务,确保各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三是建立机采棉示范区。在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阿瓦提县、温宿县等主要植棉县(市)建立机采棉示范区,把示范区作为展示机采棉优势的样板和窗口,强化示范引导,率先落实机采棉关键技术,并在机采棉生产管理的关键时期组织农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观摩,通过植棉农户和示范区农民面对面沟通交流、算经济账,提高农民种植机采棉的积极性。四是加强沟通交流。以兵地融合发展为契机,加强机采棉在种植、脱叶、收购、加工方面的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北疆和第一师在推广机采棉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着力突破棉花机械采摘薄弱环节,抓点带面、总结提高,加快机采棉技术大面积普及推广。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解决发展机采棉的实际困难

地区及各棉花主产县(市)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对机采棉产业整个环节的政策支持,千方百计为机采棉生产和收购、加工方面提供便利,引导机采棉健康、有序发展,力促机采棉产业发展壮大。一是要对率先示范机采棉的棉花生产企业、农场和种植大户提供棉田规范化建设、水源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通过项目、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大型播种机具、喷药机具和清花加工配套设备的补贴力度,提高设备配套率;三是设立地区机采棉发展专项资金,利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收购、加工机采棉的加工企业予以补贴,对新增机采棉加工设备的企业适当予以补贴;四是积极协调解决机采棉收购环节出现的问题,及时化解农、企业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建立机采棉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环节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五是资金整合。积极整合涉农项目,集中资金,在保障建设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项目优先向机采棉区倾斜,资金优先向机采棉区集聚,服务优先向机采棉区集中。

(三)充分利用项目支持,提高基本农户发展机采棉积极性

就目前地区的现状而言,棉花生产企业、私营农场、种植大户因土地相对集中、单户种植面积大,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较高,发展机采棉条件相对成熟。而基本农户种植面积较小,零散分散、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机采棉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建议通过国家高新节水项目、优质棉基地项目、低产田改造项目等增加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优先惠及基本农户,对基本农田渠、路、桥进行配套改造,并通过援疆项目、兵地融合发展项目等进行土地整合和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例如本次在调研中了解到,阿瓦提县英艾日克乡计划实施兵团支援地方项目,由兵团出资以每亩500-550元价格,对3500亩基本农田实施土地流转,由合作社承包经营,开展条田规范化建设、高新节水和全程机械化作业,5年后将承包经营权返还农民。沙雅县50万亩棉花高新节水项目,也可参照此种模式,推广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和实施棉花机械化采收。

(四)加快培育机采棉新品种,推广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

品种是发展机采棉的关键所在。地区要积极引进适合机采的品种如J—206、中棉所96等进行试验筛选和大田示范,着力解决机采棉的品种问题。筛选的棉花品种应符合以下特点:一是第一铃结铃部位高于20 cm以上,结铃性强,叶量适中;二是茎秆坚挺,不倒伏、吐絮集中且畅,从底部到上部40天左右吐完,吐絮率达到98%以上;三是株型相对紧凑,果枝夹角小;四是落叶性较强,对落叶剂敏感;五是绒长达31mm以上,断裂比强度达到31cN/tex。

(五)总结完善机采棉配套农艺技术,优化机采棉农艺规程

一是推广大型播种机具,提高播种质量。通过配套的大型播种机具提高机采棉播种质量,确保实现接行准确、播行端直,误差不超过±3cm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引进示范具备GPS导航系统的精量播种机,实现接行精准(1000米误差±2cm),同时做到铺膜平展、压膜严实、覆土均匀,为采棉机机械采收夯实基础。二是积极创造条件,确保机采棉田实现适期早播。对实施机采的棉田,在冬灌及春季播前水供给上给予一定的优先,为在4月5日-4月15日的最佳播期内完成播种创造条件,以实现棉花早播、早发、早熟,延长有效生长期,使棉花成铃期尽可能前移,同时确保顶部棉铃龄期在45天以上,将机采棉产量损失降至最低。三是强化机采种植模式下的精量播种及一播全苗技术,棉花生育期内全程化调技术,化调时间、用药量都要有利于将棉株第1果枝控制在18cm左右的高度,以保证棉株最下部吐絮铃不漏采;四是进一步完善机采模式棉花种植管理技术。科学运筹水肥,提高栽培管理技术到位率,在塑造有利于机采的理想株型结构前提下,着力提高产量和品质,提高机采棉生产效益。

(六)研究和落实机采棉采收环节技术,提高机采质量

一是把残膜回收纳入棉田耕作制度,预防残膜污染。大力推广应用残膜回收机械,加大棉田残膜机械化回收工作力度,做好机采、贮运和堆放过程中地膜混入的预防工作,推广应用厚度在0.01-0.012mm高强度农用地膜,利于人力和机械收膜作业。二是加大对棉叶脱落剂的研发与筛选力度,变枯叶剂为脱落剂,使喷施后棉叶不是被干枯脱落,而是叶片不干枯在叶柄处产生离层脱落,从根本上解决机采棉的残膜与杂质问题。三是探索现有宽窄行模式为等行模式,有利于使脱叶剂喷透和叶片脱落掉在地上,从而减少杂质还可以减轻轧花时为清除杂质反复打击两次造成的纤维受损。

(七)尽快完善机采棉加工技术及质量标准,实现农、企双赢

尽快研究出台既能保护棉农利益又能保护机采棉收购企业利益的政策措施,打消棉农顾虑,给机采棉农户提振信心,切实解决机采棉交售和收购难题。一是尽快制定机采棉收购质量标准,以便维护农民、棉花加工厂利益,让棉农“种的放心”,企业“收的开心”。二是尽快制定机采棉的清理、加工工艺标准。三是应加紧制定机采皮棉公检和使用标准,对纺织企业在原料的选择和配棉的使用上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八)以合作社为主要模式,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机采棉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组织,政府主要负责引导、推动和协调、解决矛盾,社会化服务组织才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纽带、衔接各方利益、链接一条龙作业、发展机采棉的主力军,是地区今后推广机采棉的主要形式。建议各棉花主产县(市)一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兴办民间服务机构,着力培育一批入社农户多、带动面广、服务功能强的合作社和联合社,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推广订单式、承包式、代理式、融合式、保姆式等服务,尤其是增强其在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性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实行机采棉的统一种植、管理、收获、加工、销售等一系列技术及经营服务。二是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基地农户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一条龙服务。三是支持现有纺织企业、轧花企业、家庭家场、种植大户等规模组织,积极开展以“订单—服务—收购”的形式,联接和带动千家万户,促进地区机采棉产业发展并从中受益,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奠定稳定、有序、长效的机采棉产业链。

出处:中国棉花网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