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 促棉业融合发展

发布于 2016年3月4日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年,棉花产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用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棉花品质迈向中高端,用“品质中高端”引领棉花产业发展,采用“提质保量”不致生产在竞争中败下阵来,由产棉大国向产棉强国迈进。
当前,我国棉花市场由临时收储和目标价格诱导“洋货入市、国货入库”演化成“三量齐增”。目前,各方认为,国家原棉积压库存总量在1100万吨~1300万吨之间,按损耗和财务费用2000元/吨,每年约损失200多亿元,财政负担沉重。因此,消化库存将是今后几年的任务之一。当前由“三量齐增”进一步演化成国产“高等级棉”严重短缺与“低等级棉”严重过剩新问题,进疆棉纺企业仍使用进口美棉,使得国内棉花品质短板充分暴露,足以表明棉花产业急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016年,更要用“品质中高端”引领棉花产业发展。强调提升品质,既是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棉纺织业转型升级迈向新高端与消费巨大库存棉之需,也是“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之需。因此,提升品质不是短期行为,是立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立足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长期行为,提质更是在于长期保量,满足质量和数量需求的刚性增长。为此,产业链要从单纯追求提高单产向全面提升遗传品质、生产品质、轧花品质、品质检验和提高经济效益转变,满足纺织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新需求。
棉花品质是我国棉花产业的短板。我国原棉品质位于全球中等水平,棉花品质一致性差。2015年全国棉花播种品种(系)344个,比2014年减19.4%。近几年中美植棉面积相近,美国种植品种最多120个,我国种植品种数量则比美国多2.3~3.8倍。      采收环节和采收技术对品质产生重大影响。棉花无限花序决定棉花的分次收获,持续时间长达30天。采收环节由原“四分五拣”倒退到“统花”,“三丝”有害杂物混入籽棉,加上“代售”环节有意混合,令棉纺织业十分头痛。机采棉具有采收效率高,显著节省人工。然而,机采棉都是不分级的“统花”,还易混入残膜。与手工采收相比,机采棉增加了清花除杂工序,经过清花工序品质指标大幅下降,品质变差。
选育和种植“中高端品质”品种,有效提升产地纤维一致性水平;应用提质增效技术,提升中高端棉的产出率;提升棉花耕种收机械化水平,突破机采棉技术和装备;建立棉花生产保护区,发展“中高端品质棉”生产;推进优棉优用,优质优价,切实保障植棉者合理收益;促进棉花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助推棉花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热评文章